杨瀚森和周琦在训练中使用的杠铃重量和方式不同,正是两人职业轨迹分化的重要原因,这也是小杨能闯进NBA,而周琦逐渐淡出主流舞台的核心因素。
看完杨瀚森和周琦用的杠铃
在一次训练曝光中,杨瀚森和周琦的力量训练画面引发热议。细心的人会发现,两人面对杠铃的选择和对待方式,透露了截然不同的训练理念。杨瀚森用的是更重、更接近NBA球员标准的杠铃,不仅重量惊人,而且动作幅度大、姿势稳定。他每一次下蹲、推举,都能看出核心力量的扎实积累,这样的训练标准,直接缩小了与NBA对抗强度的差距。
反观周琦使用的杠铃重量明显要轻很多,即使动作也是标准的,但从肌肉承受的负荷来看,更像是日常巩固力量,而不是极限突破。他的训练节奏偏向温和,可能更多考虑身体的舒适度与稳定性,这样的方式在CBA能有不错表现,但到了NBA那种对抗强度的赛场,力量差距就暴露无遗。
\n
外界经常用技术好坏来评价球员,但其实在高水平篮球赛场,力量、身体对抗能力才是最难跨越的门槛。看完杨瀚森和周琦用的杠铃,就会明白为何同样是国内顶级内线,一个能被NBA选中,一个只能在亚洲赛场徘徊。重杠铃不仅锻炼肌肉,还在磨砺意志,每次挑战极限重量,都在为未来更高的舞台蓄力。
才知道为何小杨进NBA
\n
小杨能够进入NBA,不只是因为他年轻高大,更在于他在训练时敢于挑战极限。力量是NBA内线的生存根本,而小杨选择了接近甚至超过欧洲、美洲球员的训练强度。用重杠铃不断逼迫肌肉增长,让身体在激烈对抗中不会被轻易撞开,这种训练让他在选秀试训中给教练和球探留下了深刻印象。
更重要的是,杨瀚森有持续的自我提升意识。他不满足于国内的训练标准,而是参考NBA的力量指标,把自己的计划调整到国际水准。一次次重训下,他的爆发力和下肢稳定性肉眼可见地提升,这为他的篮板保护、护框、低位单打提供了坚实屏障。
\n
相比之下,周琦的特点是臂展惊人、手感柔和,但在面对欧美高强度身体接触时,总显得有些吃亏。这并不完全是天赋问题,更大程度是日常基础力量没跟上世界顶尖水平的节奏。当年他登陆NBA,虽然有过高光表现,但长期适应不了对抗强度,最终影响了发展轨迹。
\n
理解了这一点,我们才会明白,看完杨瀚森和周琦用的杠铃,其实就是看到了两条不同的成长路径。杨瀚森从训练做起,把自己变成适合NBA的硬汉内线;周琦则在舒适圈的节奏中,错过了继续拉近差距的黄金阶段。对于年轻球员来说,这个对比更像是一堂课——决定你去向的,不只是比赛当天的表现,还有训练场上愿不愿意一遍遍挑战极限。
如今的小杨,在NBA已经适应了节奏,每一次身体对抗都更自信。他的故事告诉我们,在篮球世界里,力量和对抗是通行证,而杠铃是最基础、最直接的工具。看完杨瀚森和周琦用的杠铃,我们就会懂得,小杨进NBA不是偶然,而是日常训练一路累积下来的必然结果。
\n
力量训练的背后,是一名球员对未来的渴望和投入。当你看到他一次又一次举起比体重更重的杠铃,就会知道,这条路虽苦,但终点足够闪耀。